

繼前兩篇跟大家分享了認證的價值(《你選的學校有這些認證嗎?》)和師資的維度(《擇校就是擇人》),今天的《擇校篇》還想說一說目前國內主流的三大國際課程A-Level,AP,IB。
“沒有完美的課程,只有適合的課程。”對課程充分了解,才能幫助您知己知彼,幫助孩子選擇一條更合適的路徑。
A-Level


A-Level是英國的大學入學考試課程,是我們目前全國范圍內開設最多、也是進入中國最早的國際課程。國內早期,大約2000年前后做國際高中的,幾乎全是A-Level項目。
A-Level之所以能做的這么多、這么早,是因為它本身和我們國內的考評體系很接近,都是以考試為中心的。所以我們的孩子從普高轉到A-Level項目雖然在語言上會有一定的不適應,但在學習方式上的適應相對會更容易一些,過渡時間也更短一些。

同時A-Level的教材教輔非常齊全,知識點很完整、成體系,同步有很多的外部測評。這些跟我們在中國原本熟悉的教育體系也是最接近的,所以老師教起來也比較容易,對于學校來說,做起來也更容易落地。
而且A-Level最終的選課要求,只要求學生考三門或四門就可以了,這樣就給一些“偏科”的學生很大空間。比如說我理科好,我就選三門最擅長的科目去考,反正只要自己OK,想考多深多難都行。
A-Level學起來比較容易,也能出分兒,但為什么仍然有許多家長不愿意選呢?而且為什么在北京這個環境下A-Level做的比較少呢?
第一是因為在早幾年,北京的孩子確實想去美國的多,這個跟整個大環境有關。第二是因為很多家長在選國際教育的時候,并不單純只看結果,在他們看來,A-Level的應試傾向仍然比較強,他們不想讓孩子天天刷題備考,希望孩子的能力發展比較多元。
AP


AP課程全名叫“美國大學先修課程”,是把大學難度的課程放到高中來學,雖然課程本身有一定難度,但它有個好處是可以換美國大學的學分,這就節約很多時間、經濟成本。
AP是三大主流國際課程里最靈活的。其他兩種課程對于考試科目都會有明確規定,比如A-level考3門或4門,IB考6門。但AP沒有具體要求,它可以是1門、3門、5門、12門,甚至還可以不考!
比起IB的時間緊、任務重,AP的好處還在于,只要做好了選課的排列組合,在集中的備考時間段之余,你還能有一點兒時間去做一些活動、競賽、以及你感興趣的項目。
?也正是因為AP的這種學習特點,就決定了它特別依賴學校。因為靈活度太大了,對于選課的排列組合要求特別高,需要學校從非常專業的角度給出建議,指導大家完成選課,并且做好每個年級時間安排。

IB


IB全稱是“國際文憑項目”,是這幾年很火的一門課程,也是我們青苗做得最久的國際課程。在三大主流國際課程里,只有IB是“一貫制”的課程體系。現在國內開設的AP或A-Level項目,幾乎都是高中課程,這意味著他們下沉的小學段和初中段用的是學校自主研發的課程,或嫁接了其他課程,那他們相對的科學性、體系性就沒有IB這樣完整。IB從2-18歲的全部課程都有,這就是它的“一貫制”。
大家應該也都聽說過:IB特別好,但也特別難。那么它到底“難”在哪兒?又“好”在哪兒呢?
首先是難在“語言”上。它對于英文語言的要求非常非常高,里面有大量英文原版的讀和寫。IB里面有一句話叫“體育課跑得快不如寫得好”,一般體育課主要是做運動,體能好就是優勢,但在IB體系里,體育課還需要寫論文,分析運動學、營養學等。由此可見,IB對寫作的要求真的很高。
其次是難在“文理兼修”上。A-Level和AP都允許你一定程度上偏科,但IB不行,它有六門必修課,而且這六門要求文理都得選,雖然每門科目有“普通”和“高階”兩種難度的區分,但這種面面俱到的綜合能力,對很多孩子來說也是有挑戰的。
IB這么難,但是你說它好不好?它非常非常好,而它的“難”也恰是它的“好”。因為寫作這件事情,說白了就是高中不“死”一回,大學也得“死”一回,你早晚要過寫作這一關。而且IB要求的全面發展,對于孩子自主學習、獨立思考、時間管理等能力也都是很好的訓練和磨礪,而這些能力這對于他們未來步入大學、走上社會各個階段的發展都是極其有益的。

01、學出來難,教出來也難,
青苗為之類選擇做IB?
IB這樣不僅學上去了難,教上去了也難,青苗機構為啥子從年后始就牢固不移地會選擇了IB,并始終如一把IB看作我們的中端必修課程呢?
今天,世界對學生的要求遠不止好成績那么簡單。與AP、A-Level以考試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不同,IB課程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和教學理論,包含了未來教育的許多關鍵要素:比如有意義的學習、獨立思考、自我認同、好奇心、創造力、主動權、多學科思維、移情能力……。在未來面前,這些東西永遠不會失去價值,也是年輕人在未來生活中實現成功和幸福的關鍵因素。

有人說IB是最國際化的課程,也是最本土化的課程。因為它一方面可以確保每個孩子在世界上任意的IB學校之間,都能夠順利銜接跟轉換;另一方面,它還要求你本土化要做得很好,比如在中國,它會要求你對中國語言、文化、社區以及社會等都要足夠了解。
這也是青苗最初選擇IB的重要原因,就是我們不要做一個全部西化的學校,不要從美國還是英國直接拿來一套課程就套用到我們孩子的身上。——我們要做的,是一所雙語雙文化中西融合的學校。
當然了,想做好這種教研,是需要時間沉淀的,比如我們一直在做的中西融合課程,不僅是要把中西方教育優勢結合到一起,做好中國的本土化,更要落地到中國,落地到北京,落地到我們的學生身上,這其間是需要做很多具體磨合和調整的。

02、必定要會根據重要情況下
選更符合她的。
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把這三大主流課程的特點講清楚,因為它們真的各有特色,不同類型的學生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特點,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課程。IB是特別好,對大學的銜接非常緊密,但是我們要考慮的是,如果這個孩子在高中段直接進入IB,他很可能學不出來,最后的考試成績不理想,是會影響他大學申請的。
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很綜合很全面的判斷,我們的孩子到底適合學哪一種課程體系。這里“簡單粗暴”的劃分一下:如果您對于IB的文化跟理念特別認同,那就盡量早一點進入,比如八年級以下,還可以考慮IB。但如果已經九年級往上了,之前還一直在普高,建議還是不要學習IB了,因為學起來真的太辛苦了。
所以學校也好、學生也好,選擇課程都是有理由的,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更適合自己的。

